河北中医药学报

中医药实验研究

  • 莪术醇干预JAK2/STAT3通路抑制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刘锦锦;周鲁;杨蕊蕊;刘素军;刘姣;陈建梅;

    目的:研究莪术醇调控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s)炎症因子分泌、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在滨州市人民医院收集正常及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各6个,分离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将细胞分成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NESCs)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ESCs)组、AG490组(JAK2/STAT3通路抑制剂AG490培养EESCs)和莪术醇组。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测定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l2)和Bcl2家族促凋亡蛋白(Bax)的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JAK2和STAT 3的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与NESCs组比较,EESCs组细胞的凋亡率降低,增殖活力增强;凋亡相关基因Bcl2 mRNA表达水平升高; Bax、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降低;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增多; JAK2、STAT3磷酸化水平(p-JAK2/JAK2、p-STAT3/STAT3)上调,JA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增强。与EESCs组对比,莪术醇组的细胞凋亡率增加,增殖活力降低;凋亡相关基因Bcl2 mRNA表达水平降低; Bax、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增加;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量减少; JAK2、STAT3磷酸化水平降低,JA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降低。结论:莪术醇能够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对EMS的治疗产生积极作用。

    2025年05期 v.40;No.176 1-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四生丸加减方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Th17/Treg免疫失衡的调控机制研究

    赵梦;王春民;郭金甲;赵丁;刘砚星;

    目的:基于Th17/Treg免疫失衡探讨四生丸加减方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小鼠的治疗作用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ITP组)、泼尼松组(Pre组)和四生丸低、中、高剂量组(SSW-L组、SSW-M组、SSW-H组) 6组。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使用免疫法建立小鼠ITP模型。造模后各给药组连续10 d按对应药物灌胃给药。第11天采集血样和胸腺、脾脏,使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细胞数目: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红细胞(RBC)数;测定胸腺及脾脏重量,计算脏器指数;光镜下计数全片骨髓巨核细胞(MK)、产板巨核细胞数; 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组织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百分比,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神经源性基因Notch同源蛋白1(Notch1)、维甲酸相关孤独受体-γt(ROR-γt)、叉状头转录因子3(Foxp3)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ITP组PLT、RBC、产板巨核细胞数、Foxp3蛋白、TGF-β1、Treg细胞均下降(P<0.05),MK、IL-6和IL-17、脾脏和胸腺指数、Th17细胞、Notch1和ROR-γt蛋白均增加(P<0.05);与ITP组相比,SSW-H组PLT、RBC、产板巨核细胞、TGF-β1、Treg细胞、Foxp3蛋白表达提升(P<0.05),脾脏和胸腺指数、MK、IL-17和IL-6、Th17细胞、Notch1和ROR-γt蛋白表达均有下降(P<0.05)。结论:四生丸加减方可上调ITP小鼠外周血PLT,降低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增加骨髓巨核细胞数,有效调节Treg/Th17免疫平衡,其机制可能与调节Notch1/ROR-γt/Foxp3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5期 v.40;No.176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中医理论与临床论著

  • 补肾活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常晶晶;张鑫;张晶;张志辰;邓振全;

    目的:观察《伤科大成》所载补肾活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4年3月就诊于廊坊市中医医院符合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肾虚血瘀证纳入标准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汤口服,治疗4周,对比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LDL)、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含量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组治疗后MBI评分及SOD、GSH-Px、NGF、BDNF水平均升高(P<0.05),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ox LDL、MDA、v WF、TM含量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肾虚血瘀证患者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提高生活能力。

    2025年05期 v.40;No.176 13-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针刺联合滋水清肝饮治疗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临床观察

    侯梦卉;楚欣莹;王舒心;张清钥;马静;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滋水清肝饮治疗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肾虚肝郁型DOR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联合口服滋水清肝饮)及中药组(口服滋水清肝饮),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2组患者抗米勒管激素(AMH)、窦卵泡数量(AFC)、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FSH/LH、中医证候积分及月经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AMH、E_2、AFC、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较前升高,血清FSH、LH、FSH/LH、中医证候积分较前下降(P<0.05);且针药组AMH、AFC、PBAC评分较中药组升高,FSH、FSH/LH、中医证候积分下降(P<0.05)。针药组有效率高于中药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滋水清肝饮治疗DOR有较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激素水平及临床症状、促进卵泡发育并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025年05期 v.40;No.176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针刺“腰痛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东浩;柴仪;李倩;刘烁伟;暴凯;常波伦;高远航;

    目的:观察针刺“腰痛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于河北省中医院骨伤二科门诊就诊的210例L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临床观察组和中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采用口服独活寄生合剂进行治疗,临床观察组在中药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刺“腰痛穴”,每日1次,治疗周期为14 d。在治疗前和治疗10 min、20 min、30 min、1 d、14 d后观察2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变化,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血清疼痛介质P物质(SP)、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临床疗效。结果:临床观察组治疗10 min、20 min、30 min、1 d、14 d后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临床观察组治疗10 min后的VAS评分低于其他评分时间点(P<0.05);中药对照组治疗14 d后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临床观察组治疗10 min、20 min、30 min、1 d、14 d后的VAS评分均低于中药对照组(P<0.05)。临床观察组治疗后ODI指数、血清SP、IL-6、TNF-α均低于中药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优于中药对照组。结论:针刺“腰痛穴”对改善LDH引起的腰痛症状具有快速止痛效果,并能抑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腰部活动功能。

    2025年05期 v.40;No.176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基于三焦膜系理论从肿瘤微环境角度辨治子宫内膜癌

    刘金雪;苏丽清;谈珍瑜;刘文娥;阳缘乐;刘琴;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针对EC的中医辨治理论尚需深入挖掘。本文基于三焦膜系理论,从三焦膜系的形质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等方面入手,探讨其与EC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相关性,认为三焦膜系是EC病理微环境的形质结构基础,提出疏利调畅三焦膜系气血津液是中医防治EC的重要策略,这将为临床治疗EC拓宽思路。

    2025年05期 v.40;No.176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竖横针刺法分期补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思路探析

    李文丽;刘丽;康立英;段彦苍;

    竖横针刺法治疗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基于月经周期气血变化规律施予补泻针法的疗法,该针法根据针尖与肌纤维走向的关系构建补泻手法,治疗遵循“调气行血”原则,经前期采用“竖刺法”行补法,行经期采用“横刺法”行平泻法。该法取穴精简,操作简便易行,为PD的防治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方案。

    2025年05期 v.40;No.176 31-3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基于王旭高“同出异名”概念探析梅尼埃病诸症状关联性和治疗思路

    凌士博;刘镭;刘霄杰;黄硕;赵芮仔;

    王旭高引用“同出异名”概念,将“治肝三十法”归于以肝为源头的三个阶段,让复杂症状伦次分明,把同源异症分型论治。其“同出异名”观点,直面肝病“病杂治繁”的特点,为复杂的肝系疾病提供了“以肝为源,以症为流,诸流交互”的病机分析思路,强调肝气、肝火、肝风的独立性和关联性。以肝为源,可将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情绪异常、呕吐、眩晕、听力障碍等复杂症状归纳于肝气、肝火、肝风、肝虚四个阶段,重视临床症状的复杂多变性和病机演变的阶段性。MD发作时可平肝息风治其肝风,结束后防其复发疏肝理气降其肝气,平复后补肝益肾缓其肝虚,同时注重治疗方法的交叉运用。

    2025年05期 v.40;No.176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针灸推拿学研究

  • 热敏灸联合平衡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杨军;雒芙蓉;安军明;张鼎;

    目的:探讨热敏灸联合平衡针治疗气虚血瘀型女性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7月间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就诊的106例气虚血瘀型女性CP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接受热敏灸联合平衡针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Glazer盆底表面肌电参数及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在VAS评分、HAM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Glazer盆底表面肌电参数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2.45%,高于对照组的83.02%(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热敏灸联合平衡针疗法能有效减轻气虚血瘀型女性CPP患者疼痛和焦虑症状,改善盆底肌肉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疗效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

    2025年05期 v.40;No.176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基于《黄帝内经》巨刺理论针刺治疗急性单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郭春风;杨震旻;国光荣;杨祥军;宫妍;

    目的:观察基于《黄帝内经》巨刺理论针刺治疗急性单侧痛风性关节炎(Acute Unilateral Gouty Arthritis,AUGA)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AUGA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低剂量秋水仙碱治疗,治疗组在低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巨刺法配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以及关节肿胀的临床评分、观察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关节肿胀评分在治疗3、7 d后较治疗前降低,在治疗后7 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VAS评分在治疗1、2、3、7 d后均低于治疗前,在治疗7 d后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UA、CRP以及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黄帝内经》巨刺理论采用巨刺法联合低剂量秋水仙碱治疗AUGA在减轻关节疼痛,缓解关节肿胀方面优于低剂量秋水仙碱,该作用可能与减轻炎性损伤有关。

    2025年05期 v.40;No.176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方药研究

  •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越鞠丸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

    顾颖;顾亚茹;李丹彤;魏智祥;安嘉琪;彪雅宁;张一昕;

    目的:通过观察越鞠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脑肠肽分泌的影响,探讨其治疗FD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和越鞠丸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不规则喂养联合夹尾刺激法复制FD大鼠模型。造模14 d后,莫沙必利组和越鞠丸各剂量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干预28 d。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检测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胃促生长素(Ghrelin)、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胃泌素(GAS)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胃窦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大鼠粪便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血清GAS、Ghrelin含量降低,CGRP含量升高(P<0.05)。胃窦组织腺体排列不规则,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Alpha多样性指数降低(P<0.05);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的丰度增加,厚壁菌门的丰度减少,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F/B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越鞠丸各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升高(P<0.05),胃窦黏膜结构完整,腺体排列较整齐,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血清GAS、Ghrelin含量升高,CGRP含量降低(P<0.05),越鞠丸高剂量组Alpha多样性指数升高(P<0.05),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升高趋势,F/B升高。结论:越鞠丸对FD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以高剂量组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与脑肠肽的分泌有关。

    2025年05期 v.40;No.176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名老中医经验

  • 白海燕教授基于“相火妄动”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探析

    崔娅晖;陈国会;蒲俪丹;盛时运;白红莲;白海燕;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全身性的自体免疫疾病,主要症状为口干、眼干等。白海燕教授基于临床实践提出相火妄动伤阴是SS发生的重要因素。相火妄动为其初始病机,随着疾病的发展,可以出现火热伤及肺胃之阴,肝之阴血,肾中之阴等,同时人体之阴不足,又会导致相火妄动。根据以上病机,白海燕教授创拟清相安位汤配合分层用药来治疗SS,充分体现中医学辨治本病的特色,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2025年05期 v.40;No.176 55-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高记华教授基于“因时制宜”诊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

    黄河;高记华;董笑一;李士豪;苏丹丹;刘梦;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的、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且临床难以治愈,对患者生理健康和心理状态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高记华教授认为,UC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若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或气候变迁等因素引动,致寒、湿、暑、热等邪搏结肠腑,则可引发腹痛、泄泻及黏液脓血便等症。高记华教授在UC诊疗中,基于中医学“因时制宜”原则,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以节气为防治节点,在节气来临前进行干预,以阻断疾病复发链、维持病情稳定。其治疗策略随节气变化而调整:惊蛰至芒种以疏肝健脾为主,夏至到处暑侧重清暑祛湿,白露到大雪强调温补脾肾,冬至至雨水则运用升清降浊、愈溃生肌之法。在全程治疗中,高教授尤其重视调理脾胃中焦,临床疗效确切。

    2025年05期 v.40;No.176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燕赵医学研究

  • 玄府理论指导下的“风药”治疗干眼症证治思路

    胡海娟;贾雅迪;阳光一方;张桂博;王亚辉;

    干眼症(Dry Eye Disease,DED)是一种常见慢性眼表疾病,因泪液质、量及动力学异常致泪膜不稳定与眼表微环境失衡,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效果欠佳且易复发,中医治疗则具优势。玄府为气、血、津液运行通路,以通利为顺,郁闭为逆。DED在中医学属“白涩症”范畴,与玄府郁闭密切相关,可因玄府气郁、亏虚、湿阻,致目失濡养而发病。在玄府理论指导下应用风药,其治疗关键在于风药“升”“散”“透”“通”“窜”的药性特征与玄府“以通为用”的生理特性高度契合,为开玄通府关键。临床运用风药治疗DED,可从理气解郁、开玄明目,补虚养血、开玄濡目,利水布津、开玄润目等方面着手,通过调节气机,改善气血津液运行,减轻眼表炎症,恢复眼表生理功能,为DED治疗提供新思路,对拓展中医临床辨证治疗DED思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v.40;No.176 63-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刘保和教授基于腹诊“五穴压痛”运用经方的经验

    刘大任;刘晓雨;郝旭蕊;曹丽静;姜建明;

    刘保和教授遵循《内经》理论,阐释了人体气运动的具体模式,结合《难经·十六难》关于人体脐周压痛的论述,揭示了五穴压痛与肝、心、脾、肺、肾疾病的密切关系,总结形成了根据“腹诊五穴压痛”选用经方的经验,验之临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2025年05期 v.40;No.176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教学改革与研究

  • 基于“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体系和中医学专业特征的教师团队建设机制研究

    王杰鹏;王少贤;于文涛;王志坤;韩红伟;钟燕春;旷湘楠;方朝义;

    中医学教师团队建设是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正确育人政治方向、顺应时代特点与需要、促进学科与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中医学专业特征,剖析“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体系的演变规律,结合中医学专业特征分析中医学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特点,从而构建中医学教师团队的建设机制与路径。立足专业特征,中医学教师团队以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坚持“守正”与“传承”的辩证统一,产教、医教、科教深度融汇,构建以学科固“基”、以专业壮“骨”、以思政凝“魂”、以文化彰“特”、以数智提“效”五位一体的教师团队建设机制。

    2025年05期 v.40;No.176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综述

  • 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连惠龙;曹纪亮;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作为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率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呈逐年上升态势。诸多研究表明,FC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微生态紊乱,包括有益菌丰度降低,产甲烷菌等有害菌过度增殖,以及短链脂肪酸(SCFAs)等代谢产物水平显著失调。这种菌群-代谢网络失衡可通过影响肠神经系统功能、削弱肠道机械屏障及改变肠道运动节律等多重机制,最终导致FC的发生发展。中药通过其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优势,在FC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中药可通过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繁殖、调控SCFAs等关键代谢产物的水平等发挥整合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基于菌群-代谢网络的中药干预FC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FC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5期 v.40;No.176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下载本期数据